开幕典礼结束后,100多名国民党中央委员陆续走出大礼堂,来到中央政治会议厅门前合影留念。他们来到这里前,工作人员已经在这里摆好了椅子、摄像机。
坐在第一排的有汪精卫(时任行政院长)、张静江(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阎锡山(晋系军阀首领)、张学良(时任西北“剿总”副司令)和张继(国民党元老)等人。
汪精卫、阎锡山、张学良等人落座,其他国民党中央委员站定后,记者和工作人员面对他们站成了一个半圆形,拿着相机对着他们猛拍个不停。
(1935年五六月间,汪精卫不顾国家、民族利益,不顾前线将士浴血奋战,批准了“何梅协定”、《秦土协定》,把华北主权拱手让给日本侵略者,成了国人唾弃的汉奸卖国贼。)
向汪精卫连开三枪,一枪射进其左眼外角下左额骨,一枪从后射中左臂,一枪从背后射进第6、7胸脊柱骨旁部位。
第一枪响起时,在场委员、记者和工作人员四散逃跑,混乱不已。还没有离开椅子的张静江吓得跌落在地,孔祥熙更是被吓得往旁边汽车底下拼命钻去,好不狼狈。
当然,也有冷静的人,汪精卫被连射三枪后,反应过来的张学良和张继二人急忙跑上前和爱国记者搏斗,记者不敌两人,在他们的强制控制下,手枪应声落地。
这时,汪精卫的卫士开枪还击,记者胸部、肺部连中两弹倒地。记者被击倒后,从他的身上搜出新闻记者证一张,号数是63,上书“晨光通讯社”记者孙凤鸣。
堂堂国民党副总裁,居然在戒备森严、层层布防的南京中央党部被刺杀,国民党内大为震动,当然对于全国人民来说这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情。
得知汪精卫被刺杀的蒋介石大发雷霆,急忙找来军统特务头子戴笠,责令他限期破案,把此事查个水落石出。蒋介石与汪精卫是政敌,素有矛盾,为什么他会那么积极破案呢?
因此,汪精卫被刺杀一事,国民党内部大员多有怀疑与蒋介石有关,桂系首领李宗仁、白崇禧就发来电报责问,陈璧君也当面找到蒋介石,对他又哭又闹,认为是他指使人干的。
但是,无论是不是蒋介石干的,蒋介石都不能承认,也绝不能使自己身陷刺汪一事中,所以他必须做出一个与自己无关的态度,而这个态度就是要求戴笠全力侦破此案。
很快,孙凤鸣的妻子崔正瑶、晨光社的贺坡光、张玉华,以及与晨光社有来往的人一一被捕,甚至最后连晨光社工作人员的亲朋好友都被逮捕入狱。
然而,任凭戴笠和军统特务如何全城搜捕,他们始终无法找到晨光社社长胡云卿,他好像是原地消失一般,毫无踪迹可寻。
为什么胡云卿对戴笠而言那么“重要”?因为戴笠已经查清:晨光社社长胡云卿,他用不是真名而是化名,真名叫华克之,江苏宝应人,国民党左派人士。
11月1日刺杀行动的目标是蒋介石,目的在于为中国革命搬掉阻路顽石,只可惜蒋介石没有出场,只得刺杀第二号卖国贼汪精卫。
1902年,华克之出生在江苏宝应县五里埠村一个衰落的封建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华小东是晚清秀才,在当地颇有名望。
华小东虽是封建社会出生的读书人,但眼界开阔、思想进步,他痛恨清末政府的腐朽无能、丧权辱国,也痛恨列强对国人的剥削和压迫,为了改变这一局面,他加入了同盟会,与成千上万有着相同志向、抱负的爱国志士一起为推翻清政府,复兴中国而奋斗。
因为华小东一心为革命奔波,华母又早亡,大哥夭折,两个姐姐相继出嫁,华克之小时候过得很孤独,也很贫苦。不得已,华克之只能住在婶母家。
疼爱之余,婶母也没有溺爱他,处处严格要求,谆谆诱导,为他购买书籍,聘请老师,一心想要将他培养成一个对社会有用之人。
华克之也没有辜负婶母的期望,勤奋读书,刻苦学习,上学期间他的成绩永远都是名列前茅,小学毕业考试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入南京省立一中。
他十分仰慕书本上的那些不畏强暴、正气凛然的英雄人物,诸如岳飞、史可法、于谦等,崇敬他们“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操。
他本来就对革命很有兴趣,也早有报效祖国之心,再加上五四爱国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一股爱国热潮,他开始积极寻找和阅读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着作,从中找到救国救民的真理。
因为学习成绩优异,政治视野开阔、能说会道且组织能力也很是强悍,华克之很快在省立一中崭露头角。
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华克之这个热血青年的周围自然也会围绕着一批志同道合的热血青年,一中学生会在他们的带领下,逐渐成为附近知名的积极团体。
成为国民党员后,华克之更加勤奋,更加活跃,他的活动范围不再局限于校内,经常以学联代表身份参加一些校外革命活动。
参加革命活动期间,他结识了当时已是中共南京市委负责人之一,明面身份是东南大学学联代表的宛希俨。
彼时,华克之十分钦佩宛希俨的成熟和老练,宛希俨也十分欣赏华克之的热诚和才华,两人惺惺相惜,一见如故,结为至交。
宛希俨对华克之这位年轻的国民党员十分关心,真诚相待,见他热衷于革命,且是一位热血爱国青年,借给他阅读了许多进步书刊,包括《共产党宣言》《资本论》这样的理论巨着。
华克之对这些进步书刊也十分上心,手不释卷,在这些进步书刊的影响下,华克之不仅在思想理论上获得了极大的教益,更为重要的是在精神上和中国共产党有了更为紧密的契合。
会议后,毛主席、瞿秋白、李大钊、林伯渠等当时我党重要成员加入了国民党的中央领导机构。在孙中山先生的领导下,国民党成为革命民主联盟性质的政党。
国民党一大闭幕后,南京地方国民党组织便遵循孙中山先生在一大提出的“三民主义”,建立了以国民党左派和部分共产党员为骨干力量的南京市党部。
新的南京市国民党党部成立后,能力突出、表现优异的华克之被选为国民党南京市南区党部委员。不久,他又在众多爱国学生的一致推举下,当选金陵大学的学联理事。
从这一刻开始,华克之不再是一位普通的大学生,更不是一位普通的国民党党员,而是一位积极的社会活动家,一位肩负着重任的学生领袖。
南京各界人士迅速成立了“五卅惨案”后援机构,发动全南京市人民声援上海工人罢工斗争,抵制日货、捐钱捐物、示威游行、罢工罢市。
在与我党共同领导这次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华克之同宛希俨、曹壮父、肖楚女、侯绍裘等众多共产党员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他们携手站在时代的潮头浪尖、发动群众向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在南京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浪潮。
“别看北伐战争节节胜利,大家却在为一个人忙。一旦胜利在握,别说共产党没活路,恐怕连我们这些正牌国民党员也要成蒋介石刀下冤魂。君不见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已经火拼。”
然而,还没等大家庆祝这来之不易的胜利,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就按捺不住蠢蠢欲动的心,露出了可耻的嘴脸,开始对南京的革命力量动手了。
在蒋介石的直接指挥下,反动派捣毁了忠实执行孙中山先生三大政策的国民党南京市党部。不久,共产党员肖楚女、侯绍裘、宛希俨等人被蒋介石秘密逮捕并残忍杀害。
面对蒋介石的暴行,及公然背叛革命、背弃孙中山先生三大政策的罪行,忠于革命,忠于孙中山先生三大政策的华克之,他开始秘密联络了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志商讨反蒋的对策。
经过紧急磋商,与会人员决定以国民党南京市党部委员、青年部长华克之的名义贴出海报,号召全南京市忠诚拥护孙中山三大政策的国民党员站出来,抗议蒋介石的血腥暴行。
南京,对蒋介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南京的国民党党员公开反对蒋介石的暴行,所引起的震动可谓是震动全国,极大打击了蒋介石在全国的威信。
为了拉拢华克之,避免给自己造成更大的麻烦,蒋介石亲自写信邀请华克之面谈,并许诺高官厚禄。对此,华克之不为所动,公开拒绝蒋介石的拉拢。
华克之在会上愤然声讨蒋介石公然背叛孙中山先生遗训、清党反共、分裂革命、镇压革命群众运动的罪行。
这次集会,引起了全南京乃至全国的巨大反响,此后全国各地越来越多忠于革命,忠诚孙中山三大政策的国民党员和左派人士加入了抗议蒋介石的血腥暴行的集会中。
幸运的是,华克之是国民党内知名的青年才干,深得国民党元老的重视,经吴稚辉、蔡元培等人营救,蒋介石被迫下令释放华克之。
面对蒋介石的威逼利诱,华克之威武不屈的英勇行为,使其赢得了许多的钦佩,也使他的身边逐渐聚集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同志,其中既有反蒋的国民党左派人士,也有中共地下党员,还有像王亚樵这样声称与蒋介石势不两立的黑道人物。
1929年3月,已经完全控制国民党的蒋介石,他终于不再有任何虚伪之举,将一切与他不合作的国民党左派全部清除出党。
但华克之没有任何犹豫,当初他拒绝了蒋介石高官厚禄的要求,被逮捕后也是威武不屈,现在他也不可能为了私利就背弃自己的革命领袖,当即拒绝向蒋介石妥协。
他表示自己虽然不是共产党员,但他坚信孙中山“联共”政策,绝对不会发表背信弃义的“反共声明”。
华克之坚信蒋介石是中国革命运动的最大障碍,只有对他进行最直接的毁灭性打击,才是推进国民革命的最有效途径。
故而,华克之决定刺杀蒋介石。当然,华克之深知要想刺杀有着层层安保的蒋介石,困难重重,绝非易事,必须有长期的周密的准备。
为此,华克之和一批志同道合的同志来到南京,开始动手筹备10多个月那个令世人震惊的刺杀活动,即开篇说的汪精卫被刺案。
因为要想到处打听消息,而不被人怀疑,只有新闻记者,所以组建通讯社,无疑是探听蒋介石消息的最好选择。1934年11月初,“南京晨光通讯社”在南京陆家巷23号成立。
晨光代表着华克之等忠于革命的国民党人希望,他们希望中国革命能像初升的阳光一样走向荣耀,而不是像落日的阳光那般走向没落。
华克之负责筹款;张维、贺少茹、孙凤海负责采编并搜集蒋介石的一切行踪;刺杀蒋介石的任务,则交由参过军、枪法又很好的孙凤海负责。
晨光社成立后1年的时间里,华克之等人精心策划了多次刺蒋行动,但都因蒋介石身边无时无刻都有安保无法接近而流产。
直到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的召开,华克之等人通过重金贿赂,最终取得进入中央党部采访的“特别通行证”,准备伺机刺蒋。
负责刺蒋的孙凤海,他不愿意放弃这难得的机会,临时决定刺杀卖国贼汪精卫。孙凤海虽未当场枪杀汪精卫,但汪精卫从此落下了病故,9年后枪伤复发,医治无效死亡。
临行前,李济深、陈铭枢等人委托华克之带去一封致毛主席的信,表达了他们拥护我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和对抗日救国的意见。
他来延安,除了想要见毛主席,更多是想去抗大或陕北公学去学习,他想要像当时那些投奔延安的热血青年一样,献身抗战事业,献身革命。
华克之向毛主席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和处境,并表达了自己的心愿,希望我党能给他一个机会,让他为抗日救国工作。
当时全国各地的青年来延安的有很多,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爱国热血青年,但是也不能保证其中极少数不是别有用心之徒,比如国民党特务。
如果华克之在延安的情报被国民党特务传递出去,国民党当局要求逮捕,送南京法办,我党就会陷入十分被动的局面。
如果交出华克之,这不是我党的作风;拒绝交出,国民党就有可能以此为借口,影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将不利于抗日大业。
因此,毛主席建议华克之暗中回到华南,到李济深、陈铭枢、蔡廷锴等左派人士身边工作,做延安与华南之间的信使,协助扩大民族革命大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