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踪100多天的胡鑫宇已经找到,也算是一只靴子落了地,另一只靴子“真相”还要等多久依然未知。
虽然,一直在关注,但从未写过这件事。也是因为这件事在初期被演绎成了各种网络断案,各种阴谋论,各种嘈杂喧嚣的声音此起彼伏。事关人命,在没有任何明朗证据的情况下,实在不知如何写。
胡鑫宇同学的遗体在金鸡山区域树林中发现,属于缢吊状态,在巨大舆论压力下,警方用词很谨慎。缢吊其实就是民间所指的“上吊”,但“上吊”有明显的自主行为的暗示,在真相未明之前,缢吊的确比较中性一些,这也看得出警方在这个案子的处理上,十分小心,也算比较关注公众情绪,毕竟目前这件事的网络舆情就像一桶甘油,粘不得半点星火。这也是好事,也正是舆论的监督价值所在。
其实,在我们若大的国家,人口失踪也是常有的事,为何胡鑫宇案能如此牵动公众情绪,引发如此巨大的关注度?细想之下,原因也十分简单,不外乎以下几点:
1. 当下发达的监控,在胡鑫宇身上莫名失灵:这三年,大家在经历疫情管控的同时,也见识了大数据,及监控技术的先进程度。想想过去,一旦发现一例阳性,凭你去过哪里,都能事无巨细地给你查出来。而现在到了胡鑫宇的案子上,却让一个大活人凭空消失,任你如何搜索都找不出一点线索。这自然会引发公众大量的猜疑,从而滋生各种谣言。
2. 15岁的胡鑫宇莫名失踪,击碎了家长对孩子的安全感。于家长来说,对孩子在外的安全关切是有强烈共鸣的,也是社会共同安全感的所在。现在,大部分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对很多家庭而言,孩子也是家庭的核心。近三年,大家的安全感显得越来越脆弱,而孩子也是家庭的“软肋”,胡鑫宇便自然成了公众安全感焦虑的导火索。
3. 与其说人们关心胡鑫宇,不如说就是关心自己的安全,尤其在之前各类跟“器官移植”相关的网络猜测和疑问,更是加剧了这种不安,让这件案子变得跟我们每个普通人自身息息相关。虽然这一切无法被证实,但普通百姓总是脆弱的,产生这类猜测和质疑也无可厚非,唯有能让人信服的真相,才能消除这一切的疑问。
在面对大众的质疑之下,过去100多天,我相信警方一定也付出过巨大努力,这一点我们也得肯定,但或许依然有许多工作值得反思和改进,比如网友质疑的效率问题、方法问题、要求异地侦查等等。
如今,尸体已找到,也算是办案过程中的一个大突破,然而在原有疑问未能解答的情况下,同时又产生了几个重要的疑点:
1. 比如发现尸体的地点离学校这么近,为什么多次地摊式搜索会失灵?后来,据说缢吊的地点是一个使用中的粮仓,还有工人上班,却未发现,这更让网友难以理解。所以需要一个合理的答案。
2. 死亡时间很重要,也是关键。有网友就提出过,如果是很早就死亡,正常来说随着身体的自然腐烂,可能一个月左右就会造成身首分离,何况100多天这么久,发现时还能挂在树上有违常理。网友的疑问也不无道理,所以胡鑫宇究竟是自己挂上去的,还是另有隐情,公众急需一个可信的线. 胡鑫宇同学在他的生前经历过什么?
面对公众之前的猜测,我觉得有必要就这个问题给出一个答案。我相信,即便身体已经腐烂不堪,以现在的技术,一定也能查得出来。不论器官相关的猜测是谣言也好,官方也有必要给大众一个解答,毕竟这关系着每个人的安全感。
现在据说已经在取证,我们只能抱以渺茫的期望,希望在录音笔里能找到有价值的信息,帮助尽快破案。其实,在每个公众事件之中,面对以上这些疑问,公众除了等待也并无他法。但这个案件是对公信力的一场重要检验,在面对这种公众强烈关注的事件时,有关部门或许可以换个思路,比如主动进行异地侦查,以此避嫌,要坦然接受公众的质疑,这也是一种态度。同时,可以更注重结果导向,虽然公安机关付出了许多人力物力,但对公众来说,其实不用太多杂音,不需要知道警方做了多少次搜索,做了多少努力,最重要的是有没有实质性的结果。公众在这个案件中,其实只求一个关键疑问的答案,那就是胡鑫宇的死因。
当然,作为普通百姓,我们也应该理性等待,别信谣言,不必过于热衷网络断案。要相信在如此舆论之下,应该很难有人敢做小动作。让我们静待线)我们一起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