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的1月,周总理病逝;7月,朱总司令病逝;9月,伟大领袖毛主席病逝......
然而,天灾尚未过去,“人祸”接踵而来。彼时的国内局势波诡云谲,“四人帮”、“新贵派”、“元老院”三股力量比肩而立,凭借着十年以来长久的经营,此时,以王、张、江、姚为代表的核心人物,早已把抓手延伸到了党政军文等方方面面,一时大有尾大不掉之势。
更让局势充满变数的是,此时这帮人在主席病逝后不久,立即便展开了各种动作,一切的行径似乎在告诉人们:他们有大动作了!
在这个特殊历史时期的节骨眼上,势必就需要有一位有担当、敢挑大梁的核心人物来主持大局。而综合当时的形势来看,华国锋同志无疑是最为合适的人选。
华国锋同志革命资历虽然在党内算不上很老,但也是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摸爬滚打出来的老革命,并且在主政湖南湘阴、湘潭期间,他的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政绩,也给毛主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所以,在组织上的培养下,华国锋一路火箭蹿升式高升,最终进入中央核心决策层,并成为毛主席指定的革命“继承人”。
因此,在主席逝世的第三天,华国锋同志借着看病的名义看望了李先念。李先念是不折不扣的革命元勋,曾在中原突围、西路军西征中表现卓着,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副总理等要职,协助陈云等同志负责经济工作,无论军、政、农、经,都是一把难得的好手,故此在党内深孚众望。
华国锋同志找到李先念后直截了当说明来意,并让他代为去西山向叶帅转达,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考虑到避开不必要的麻烦,以尽可能减少行动失败的风险。
李先念受命后,于是便在第三日以外出植物园散心为由来到叶帅西山住所。对于李先念的突然造反,叶帅很是震惊,饶是如此,他也十分热情出门相迎。
二人入屋落座,鉴于当时紧张的情势,彼此以笔代口深入交谈,在谈到所有行动细节时,叶帅突然在“陈锡联”三字后面重重地打下一个大问号。李先念一看顿时明白了,连忙回写:此人绝对可靠!
陈锡联出身寒微,14岁参加革命,在长年累月的革命岁月中,他凭借勇猛敢战的胆略和机智果敢的指挥才能,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特别是在1937年10月奇袭阳明堡的战斗中,陈锡联率领的769团仅以伤亡30余人的代价,一举歼灭日军100余人,毁伤敌机24架,可谓是继“平型关大捷”、“雁门关伏击战”之后的一次大捷,陈锡联指挥的769团由此被誉为“抗战四大名团”之一。
在革命战争年代,陈锡联军功赫赫,在建国和平年代,陈锡联主持的炮兵工作也搞得有声有色,为我国的炮兵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鉴于他出色表现和卓越功勋,从1959年起,陈锡联累任沉阳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处书记、北京军区司令员等要职,在毛主席晚年期间,他被擢升到了
事实上,对于叶帅的担忧,李先念早已提前下了一番未雨绸缪的功夫。就在李先念拜访叶帅头三天,李先念恰好与陈锡联一并给主席守灵,中途休息之际,李先念去了一趟卫生间,陈锡联也紧随而至,并率先开口提醒李先念注意王、张、江、姚的动作,李先念未当即表明态度,让其慎言后便匆匆离开。
不过,李先念从陈锡联的只言片语已然了解到他对王、张、江、姚等人的态度,而在陈锡联看来,主席之所以临终之际让他来主持军委工作,很大程度上也是希望他能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确保不发生“大风大浪”的情况。有了这次接触,李先念心里便有底了,所以,当叶帅在“陈锡联”三字后面重重打下大问号时,李先念十分肯定告诉他:此人绝对可靠!
事实也恰如李先念预料的那样,王、张、江、姚纷纷落网后,在陈锡联的指挥下,迟群、谢静宜等人也纷纷谢幕,至此,一场关乎未来走向的大事件彻底尘埃落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