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揭晓,来自浙江小百花越剧院(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演员章益清以新编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成功夺梅!
说说这个奖的含金量。中国戏剧梅花奖是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每两年一评。今年,正值梅花奖40周年,全国共有17名演员入围终评,差额评出15名演员。在这31届梅花奖评选中,浙江共有42人共47次获得梅花奖,成就了一片香气飘飘的梅花林。
当年,主办方也考虑过“梅兰芳奖”、“曹禺奖”、“菊花奖”等名称。曹禺是大作家,以他的名字来命名当然好,但难于和表演艺术挂上钩。“梅兰芳奖”虽与表演贴近,但不能将话剧、歌剧、儿童剧包括进去。“菊花奖”的“菊花”,源于古代“菊部”,是戏曲的统称,也无法概括现代的话剧、歌剧、儿童剧等。
40年前的1983年,戏剧面临着青黄不接,传承无序,创新乏力之窘态。要尽快改变这一境况,关键在大力培育青年一代,让青年才俊脱颖而出,赢得社会声誉,尽快恢复老一代艺术家当年的繁荣景象。
中国剧协主办的《戏剧报》(《中国戏剧》杂志前身)准备设立一个全国戏剧奖项,涵盖戏曲、话剧、儿童剧、歌剧、舞剧等艺术形式,每年一评(第23届起改为两年一评)。
中国剧协分党组原副书记、秘书长,戏剧评论家王蕴明是当年的亲历者,他给出了取名梅花的理由——这缘由富赡优渥的中国文化传统与美学意蕴。历代吟咏梅花的品格与戏剧尤其是戏曲的美学本质,特别趋同与亲姻。
比如,凌霜傲雪,在百花凋零的严冬“凌寒独自开”(宋·王安石);比如,“梅花不肯傍春光,自向深冬着艳阳……风虽强暴翻添思,雪欲侵凌更助香”(唐·韩偓);比如,“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明·高启)。“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元·王冕);比如,“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宋·陆游)。“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泽东)。
经反复研究,确定为“梅花奖”,是取“梅花香自苦寒来”之意,以此来鼓励中青年演员勤学苦练,攀登艺术高峰。
关于参选演员的年龄上限问题也有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是45岁,还是50岁?当时,有人认为有一批年近50岁的演员很有成就,如果失去参评机会殊为可惜。不过,大多数评委赞同45岁,因为这样才能强调出评奖的目的——对青年一代的关注。
梅花奖的“奖杯”也很特别,它是一个大大的白底瓷盘,盘子上有一株鲜艳夺目的梅花,上面写着“梅花香自苦寒来”。
目前已获奖的42人,共47次获得梅花奖。其中着名越剧演员、梅花大奖获得者茅威涛是三度夺梅,婺剧演员陈美兰、昆曲演员林为林、越剧演员吴凤花也是二度梅的获得者。
42朵“梅花”中,超过一半诞生在越剧领域,其余还包括昆曲、婺剧、绍剧、京剧、甬剧、瓯剧、儿童剧等,体现了越剧作为浙江戏曲舞台的金名片,也展现了全省各门类戏曲百花齐放的趋势。
比如第3届梅花奖获得者、着名昆曲表演艺术家汪世瑜嗓音清亮,演起《狮吼记》里的“跪池”一折来,动作飘逸洒脱,人物塑造形神兼备。功夫都在平时,《狮吼记·跪池》是汪世瑜的恩师、昆曲大师周传瑛亲授的。汪世瑜14岁起跟着老师学戏,光是走七步的台步,就整整走了三个月。“老师常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台步就是舞台上一言一行的根基,台步稳了,所有的形体动作都是美的,台步不稳,所有的东西都会飘。”汪世瑜常说,他至今健步如飞,跟自己小时候打好的台步基本功很有关系。
梅花大奖获得者茅威涛是个“工作狂”,她会随身带一个小本子,有什么新想法,比如看到哪里的对联写得好,就赶紧记下来。偶尔和爸爸、女儿坐下来喝喝茶,嗑嗑瓜子,突然会惊叫一声:哎呀不行,太浪费时间了。上个月,她的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开演,每天几乎要工作12个小时。工作中的碎片时间,茅威涛经常拿着手机刷小视频学习。手机壳是女儿买的,上面有四个字:早日退休。
第26届梅花奖获得者、瓯剧演员方汝将,8岁就能把整本越剧《红楼梦》唱下来。为了在舞台上绽放,方汝将下了不少苦功。刚开始排练《双金印·水牢》这出戏,他根本找不到感觉。他在浴室洗澡时,发现肥皂泡沫流在地面瓷砖上很滑。他就在上面练习滑步,虽然摔得青一块紫一块,但乐在其中。之后在舞台上展现出神入化的表演,令所有人大为赞叹。
第27届梅花奖获得者杨霞云和第30届梅花奖获得者楼胜是一对“梅花伉俪”,共同就职于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经常一起携手下乡演出。有一次,我在武义碰到他们进村演全本《白蛇传》,村里的主干道足足堵了2公里,走了半个小时才走进去。在后台,他们和所有演员一起化妆、吃饭,不搞任何特殊待遇。如今,他们的女儿已经能唱一些婺剧经典选段了。
新晋梅花奖获得者,越剧演员章益清能文能武,私底下却很安静,她平时的休闲娱乐和大家一样,看书、看剧、淘宝。哦对了,有时候她也会在后台和演员们一起对着视频练八段锦,放松一下。
对了,我们还曾经聊到过减肥的话题。但是很遗憾的说,她给的答案太官方了,就是——管住嘴、迈开腿。我问她每天要运动多少时间,她说,有时候散步、有时候在跑步机上跑步,也就半个小时吧。不过她说,平时在练功的人,只要一排练,日常运动量也挺大的。
要说共同的特点,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地拼搏在舞台上,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获奖之后,依旧在排练场、在练功房、在最基层的舞台上,继续完成传承戏曲的使命,带来了许多或传承经典,或创新改革的精品佳作。
其实,你熟悉的那些知名演员,同样在话剧、歌剧、儿童剧、音乐剧、舞剧舞台上成功夺梅,娇艳璀璨。
比如中国剧协主席、二度梅获得者濮存昕,协同冯远征、何冰、梁冠华、王领、王巍、王斑等“梅伴”们,打造了《红白喜事》《狗儿爷涅槃》《天下第一楼》《鸟人》《窝头会馆》《北街南院》《白鹿原》《天之骄子》《李白》《风月无边》《古玩》等佳作,秉承并推进着话剧民族化的“人艺风格”。
比如梅花大奖获得者、话剧演员宋国锋通过《父亲》《凌河影人》《矸子山上的男人女人》三个性格迥异的人物塑造,在话剧民族化的进程中培育着浓郁淳朴“关东演艺学派”的地域个性。中国国家话剧院众“梅花”,也关注着现实生活中某些具有典型性的事例,如韩童生、倪大红出演的《生死场》,张国立出演的《十五桩离婚案的调查剖析》,涂松岩出演的《人间烟火》,周玲出演的《双人浪漫曲》《明月初照人》等。
还有大家熟悉的李雪健、王学圻、魏积安、吕凉、孙海英、杨立新、张丰毅、孙涛、辛柏青、徐帆、张凯丽、袁泉等,都曾获得过梅花奖。如今,这些都是荧幕上的“戏骨级”演员。
以及孙红雷,他夺梅的是音乐剧《想变成人的猫》。戴玉强、宋祖英、雷佳等知名歌手,也曾以歌剧和音乐剧获得梅花奖。
植根于全国各地的“话梅”们,也都做出了不凡的业绩。上海人艺尹铸胜主演的《商鞅》、吕凉主演的《正红旗下》、郝平主演的《秀才与刽子手》,天津人艺张金元主演的《蛐蛐四爷》,陕西人艺刘远主演的《女人的一生》,奚美娟主演的《中国梦》,甘肃省话剧院康石主演的《邓小平在江西》、朱衡主演的《兰州人家》,山西省话剧院张治中主演的《立秋》,齐齐哈尔话剧团艾平主演的《风刮卜奎》,西藏话剧团扎西顿珠主演的《布达拉宫的风云》等,都产生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一言以蔽之,创办了40年的梅花奖,不仅收获了巨大的社会声誉,结出了累累硕果,而且也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认识该奖项的深远意义和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