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优化中外人员往来管理措施有关情况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重点机构和重点场所疫情防控有关情况。据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米锋介绍,实施“乙类乙管”以来,出入境人员及交通工具卫生检疫、进口货物口岸疫情防控、边境口岸恢复开通等措施进一步优化。
据介绍,1月8号到12号,全国移民管理机构日均检查出入境人员49万人次,较“乙类乙管”政策实施前上升了48.9%,是2019年同期的26.2%。
“目前入境数量略高于出境,日均入境25万人次,较实施前上升54.7%,日均出境24万人次,较实施前上升43.3%。”国家移民管理局边防检查管理司司长刘海涛介绍,春节假期临近,预计口岸将迎来人员出入境的高峰。国家移民管理局已部署各级移民管理机构,实施“三个加强”措施,全力保障通关顺畅。
一是加强通关查验组织保障。备足警力、开足通道,优化勤务组织,强化动线管理,提高查验效率,确保人员、车辆顺畅通关,中国公民出入境通关排队不超过30分钟。
二是加强引导提示。落实节假日客流高峰“两公布一提示”制度,即及时公布预测春节假期口岸出入境客流高峰情况,公布口岸应对客流高峰准备措施,提示旅客通关注意事项,为广大群众出行提供参考。
三是加强通关流量监测。协调民航、交通运输等部门,及时掌握国际航班、水港班轮、陆路客货运调整情况,实时监测出入境流量变化,做好应对预案。
刘海涛提醒,广大出入境旅客要关注国家移民管理机构政府网站、政务新媒体平台相关“两公布一提示”信息,出行前仔细检查出入境证件签证是否有效,提前了解前往国家和地区的入境和防疫管理政策,合理安排行程,注意人身安全健康自我保护。
奥密克戎变异株从发现以来一年多的时间里,全球已经发现进化出了750多种进化分支,目前在全球流行前两位的现在是BA.2.75和BQ.1.1。就我国而言,截至1月10日已监测发现了19种奥密克戎进化分支,其中BA.5.2和BF.7占据绝对优势,两者加起来相当于这19种进化分支的97%。目前,我国累计报告XBB本土病例16例,都是XBB.1的进化分支。
对此,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陈操进行了回应,国家已经在全国多个口岸设立监测哨点,尤其对国际流行的重要进化分支进行监测,实时开展风险评估。如发现毒株输入出现了时空和人群聚集性,将会及时发出预警,经过风险评估后,采取一定的防控措施。
“除了口岸监测以外,哨点医院的监测也是避免新毒株输入之后造成大范围传播的第二道关口。根据全国新冠病毒变异株监测方案,我们在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兵团都设立了一定数量的哨点医院,每周要求哨点医院采集新冠病毒患者样本,送到当地疾控中心进行新冠病毒全基因组测序,将数据及时发送到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我们会及时对数据进行分析、及时反馈,如果发现新毒株、重要的变异株,尤其是能够引起较多重症和死亡的毒株时,我们也会及时发出预警,及时采取措施。”陈操说。
陈操特别强调,春节临近,入境返乡人员如果出现身体不适要及时申报,配合海关人员积极开展采样,如果入境以后出现了身体不舒服,尤其是发热,一定要及时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和抗原检测,及时就诊。
据外交部领事司司长吴玺介绍,中方始终与世界卫生组织保持着密切合作,已和世界卫生组织开展了60余次技术方面的交流,在最近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就与世界卫生组织开展了5次相关的技术交流。但仍有一些报道贬低中国抗疫成就、传播不实信息,对此,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表示,3年来,中国抗击新冠疫情,不仅很好地保护了中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也为国际抗疫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刚刚遭遇疫情时,面对致病力较强的原始株,我国坚持的是“内防扩散、外防输出”策略,采取强有力的社会公共卫生干预措施,为国际社会抗击疫情争取了宝贵时间。“我国积极分享疫情信息。第一时间向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疫情,第一时间确定病原体,第一时间向世界分享病毒基因序列,第一时间公布诊疗方案和防控方案,为国际社会疫情防控、疫苗和检测试剂研发提供了科学依据。”米锋说。
“我们积极开展抗疫国际合作,向153个国家和15个国际组织提供数千亿件抗疫物资。”据米锋介绍,我国已与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10多个国际组织共同举办疫情防控、医疗救治等技术交流活动300余场,向34个国家派出37支抗疫医疗专家组,毫无保留分享中国抗疫经验。
“我们最早承诺将新冠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率先支持疫苗研发知识产权豁免,最早同发展中国家开展疫苗生产合作,已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供应超过22亿剂新冠疫苗。”米锋说,“我们发挥中医药作用,举办了百余场抗疫专家视频交流和直播活动,向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介绍中医药诊疗方案,向部分有需求的国家和地区提供中医药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