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你们喝点水啊。”9月上旬,记者一行到访利津县北宋镇纪国英老人的住处时,95岁的她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出门迎接。枯槁的双手和深深的皱纹、星星点点的老年斑,纪国英身上满是岁月雕琢的痕迹。
打纪国英记事起至成年,战火从未平息。“家里有8个舅舅、哥哥在战场上牺牲。”纪国英亲眼目睹过侵略者、伪军是如何残害、欺压群众,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如何关心、爱护老百姓,“共产党带咱分田地,才是线年,抗日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揭开,利津这座古老的县城,是连接沾化、滨县、蒲台、博兴、广饶等县的枢纽,作为日伪军伸向根据地前沿的重要据点,史上著名的利津攻坚战在此发生。
返乡后,纪国英遵从母亲的意愿,嫁到今北宋镇簸箕刘村。彼时,村中大部分男劳动力支前,磨面、碾米、加工军粮的任务又落在劳动妇女肩上,年纪轻轻、又是共产党员的纪国英扛起了组织工作。纪国英常常把在鞋厂的工作经历讲给妇女们听,反复地说明碾米纳粮就是直接地支援战争前线,为国效力。
在她的带动下,村中很多小脚妇女,碾一天米下来,脚肿得穿不上鞋,磨出的血泡浸湿了裹脚布,也从不叫苦。“遇到刮风下雨天,妇女们就拿出自己家的木板、棚布、席毡、被单甚至衣服搭辗棚,防止碾好的军粮被雨水淋湿。”纪国英感慨地说。
伴随着识字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一边是对知识的渴求,一边是家庭需要兼顾,妇女们又陷入了艰难的境地。虽然没读过几天书,但在纪国英心里,有知识、有文化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于是,在上级政府的支持下,她挨家挨户动员村中妇女,抱着孩子读书、学习,上夜校,碰到家中有实际困难的妇女,纪国英还会出手相助。
据悉,1951年起,利津县领导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纪国英参加了本村的农业生产互助组,不久后被推选为组长。彼时,农业合作化运动在全县发展迅速,广大村民的热情空前高涨,作为带头人,纪国英更是忙得脚不沾地——她很快成为干庄稼活的能手,还在生产中努力学习新的耕作方法和农业科技知识,并积极地传播推广。
“谁家有困难,都喜欢喊我一声,能帮就帮,帮不了想办法。”年轻时的纪国英时刻提醒自己肩负的责任,要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带着这个想法,她前后担任了村中的多项职务,工作也为她带来了巨大的满足感,直到大女儿、二女儿相继出生,这份满足感中,也掺杂了愈发强烈的愧疚。
在大女儿刘俊荣印象里,六七岁时便承担起照顾妹妹的任务。“去地里摘野菜,总抢不过别家的大人,人还没有灶台高,就学会做饭,蒸饼子。”回想起踩着板凳,把野菜饼子摁到锅里,再拉着沉重的风箱烧火将其蒸熟的记忆,年逾七旬的刘俊荣,语调不自觉地提高了一分。
“以前的年代,生活太苦了,人心没有现在这么稳定,村中的情况自然多些。”纪国英说,小到生活中的吃穿用度,大到村里的硬件设施,现在的好日子,是以前想也不敢想的,各级政府长久以来的关心,更让她倍感温暖。
“孩,你们喝点水啊。”9月上旬,记者一行到访利津县北宋镇纪国英老人的住处时,95岁的她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出门迎接。枯槁的双手和深深的皱纹、星星点点的老年斑,纪国英身上满是岁月雕琢的痕迹。
1927年出生,1947年入党。“妇女会会长、民兵连长、村党支部委员,我啥都当过。”尽管行动不便,纪国英思路依旧清晰,声音干脆爽朗,“我没多少文化,也没多大贡献,就只能为国家出点力。”
打纪国英记事起至成年,战火从未平息。“家里有8个舅舅、哥哥在战场上牺牲。”纪国英亲眼目睹过侵略者、伪军是如何残害、欺压群众,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如何关心、爱护老百姓,“共产党带咱分田地,才是线年,抗日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揭开,利津这座古老的县城,是连接沾化、滨县、蒲台、博兴、广饶等县的枢纽,作为日伪军伸向根据地前沿的重要据点,史上著名的利津攻坚战在此发生。
正当鞋厂号召所有同志向纪国英学习时,远方传来她母亲患重病的消息。作为家中唯一未婚的子女,照顾母亲的任务自然而然地落在纪国英身上,无奈之下,20岁那年,纪国英返回老家店子村。
返乡后,纪国英遵从母亲的意愿,嫁到今北宋镇簸箕刘村。彼时,村中大部分男劳动力支前,磨面、碾米、加工军粮的任务又落在劳动妇女肩上,年纪轻轻、又是共产党员的纪国英扛起了组织工作。纪国英常常把在鞋厂的工作经历讲给妇女们听,反复地说明碾米纳粮就是直接地支援战争前线,为国效力。
在她的带动下,村中很多小脚妇女,碾一天米下来,脚肿得穿不上鞋,磨出的血泡浸湿了裹脚布,也从不叫苦。“遇到刮风下雨天,妇女们就拿出自己家的木板、棚布、席毡、被单甚至衣服搭辗棚,防止碾好的军粮被雨水淋湿。”纪国英感慨地说。
挺拔的腰杆、利落的齐耳短发,老照片上,纪国英还是一副年轻有朝气的模样。新中国成立初期,做事干脆利落、有口皆碑的纪国英成为了村中的妇女会会长。
伴随着识字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一边是对知识的渴求,一边是家庭需要兼顾,妇女们又陷入了艰难的境地。虽然没读过几天书,但在纪国英心里,有知识、有文化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于是,在上级政府的支持下,她挨家挨户动员村中妇女,抱着孩子读书、学习,上夜校,碰到家中有实际困难的妇女,纪国英还会出手相助。
据悉,1951年起,利津县领导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纪国英参加了本村的农业生产互助组,不久后被推选为组长。彼时,农业合作化运动在全县发展迅速,广大村民的热情空前高涨,作为带头人,纪国英更是忙得脚不沾地——她很快成为干庄稼活的能手,还在生产中努力学习新的耕作方法和农业科技知识,并积极地传播推广。
“谁家有困难,都喜欢喊我一声,能帮就帮,帮不了想办法。”年轻时的纪国英时刻提醒自己肩负的责任,要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带着这个想法,她前后担任了村中的多项职务,工作也为她带来了巨大的满足感,直到大女儿、二女儿相继出生,这份满足感中,也掺杂了愈发强烈的愧疚。
在大女儿刘俊荣印象里,六七岁时便承担起照顾妹妹的任务。“去地里摘野菜,总抢不过别家的大人,人还没有灶台高,就学会做饭,蒸饼子。”回想起踩着板凳,把野菜饼子摁到锅里,再拉着沉重的风箱烧火将其蒸熟的记忆,年逾七旬的刘俊荣,语调不自觉地提高了一分。
“以前的年代,生活太苦了,人心没有现在这么稳定,村中的情况自然多些。”纪国英说,小到生活中的吃穿用度,大到村里的硬件设施,现在的好日子,是以前想也不敢想的,各级政府长久以来的关心,更让她倍感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