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汽车 > 正文

一生的志业:他把“冷板凳”坐稳坐热——访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旧志整理中心主任张乃格

2023-09-04 07:52来源:互联网 点击:

  盛世修文,行深致远。今年6月初,习近平总书记专程到中国国家版本馆和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察调研,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盛世修文,我们这个时代,国家繁荣、社会平安稳定,有传承民族文化的意愿和能力,要把这件大事办好。”近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江苏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江苏“有能力也有责任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的重大定位,赋予江苏“四个新”的重大任务,其中之一是要求江苏“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

  文有脉,行必远。值此之际,《社区新报》“方志江苏”专版于即日起推出“修志问道”专栏,将邀请地方志从业者、爱好者等,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体会。我们将深入挖掘方志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探索方志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我们也关注江苏方志的研究和传承,探索江苏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的新经验。通过这个专栏,我们希望能够激发更多人对方志的兴趣和热爱,推动江苏方志事业的发展和传承。

  栏目第一期,我们邀请到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旧志整理中心的张乃格主任,谈谈他的方志研究心得。张主任主要从事新方志编纂,同时从事旧地方志整理工作,研究方向为江苏地域文化。他曾担任《江苏历代方志全书》主编、省“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编辑出版委员会委员、《江苏文库·方志编》主编、省政府办公厅《江苏省志·政府志》首席特聘专家,毕生精力都奉献于江苏方志研究。

  张乃格从事江苏旧志整理工作已经35年了,他自言性格安静,适合坐“冷板凳”,干别人不愿做的事情。别人眼中没钱还没名的工作,他却乐在其中。有时他也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但是生再大的气,只要翻上五分钟旧书,就什么事情都能忘记。他仿佛可以在任何时候走进那个遥远的时空,同古人对话。于他而言,旧方志研究,不仅是一份工作,也是志趣所在,更是安身立命之所。

  上图为张乃格编写的《江苏古代人文史纲》,下图为张乃格主编《江苏历代方志考》时的修改样本。向金莉摄

  1988年,张乃格开始从事方志研究,那时他已经快40岁了。像他这一代人,凡是参与地方志工作的都是半路出家。他认为是无数的合力促使自己留下来守住了这份使命。1989年,单位领导给他分派了两项工作,一是通读专家们已经完成的民国《江苏省通志稿》标点稿,确认质量达到出版要求再交出版社出版;第二是协助南京师范大学徐复教授具体承担《江苏旧方志提要》统稿工作。就这样,无数个日夜的字斟句酌,为日后的旧志整理工作打下了基础。如今,74岁的张乃格依然坚持每天三四点钟起床编校志书,岁月亦在一页页文稿中活色生香。“我性格比较安静,做旧志整理非常枯燥,但我能坐得下来。”张乃格笑道。在他看来,地方志是宝藏,堪称中国文化的“草根”。法国着名哲学家帕斯卡尔曾说:“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苇草。”张乃格也一次次震撼于浩瀚精深的中华文化。有一次,他看到《嘉庆海州直隶州志》中记载,康熙七年,海州发生大地震,井水冒到两丈多高,海水退三十里,平地裂缝一丈宽。他当时觉得古人写得很夸张,后来在其他地方志中发现了同一天的记载,竟呈规律性的变化。海州地震反应很强烈,到了宿迁震感稍弱。事后查省地震局的资料时他才知道,康熙七年那一天,中国确实发生了一次特大地震,震中在现在的山东郯城。根据所有志书记载,地震专家已经判定那天发生的地震烈度是12级。

  乐趣有,困难亦多。做旧方志研究,首先要面临的问题就是收集底本。第一步要先摸清家底,统计留存到现在的到底有多少本江苏地方志,这些地方志收藏在什么地方,底本品相如何。有一次,张乃格一行四人满怀期待地到省内一县级市图书馆找寻底本,也提前请南京图书馆进行了协调,结果到了当地,对方宁愿请吃饭也不愿意给他们底本。对馆员来说,这些底本是他的镇馆之宝,一旦被扫描,就降低了底本的独特价值。除此之外,这项工作还要求参与的人有广博的知识和长期的积累。“比如现在的涟水县,民国以前叫安东县;现在的泗阳县,民国以前叫桃源县。如果不懂,很容易张冠李戴,拜错了‘祖宗’。”张乃格细细道来。

  在扎实地推进江苏方志研究工作之余,张乃格偶尔也会感到迷茫。有一次他同老朋友聊天,对方夸赞他最近这么多年出了不少可喜的成果。但他却总觉得出不出成果对社会来讲都无所谓,大家该吃多少饭还照吃多少饭,该上多少天班还上多少天班。但后来他自己又想通了,如果人只有生理需求,只追求吃饱不挨饿,那跟动物有什么区别?所以人与动物最大的不同在于,人不仅要吃饱穿暖,还要在精神上有一些追求。“所以国家提出文化自信、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中华文化软实力等等,与我理解的人的精神生活是一致的。”想到这里,他又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信心。

  张乃格也常常反思,地方志修纂工作本就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以前,他所做的工作不太为大众所知,虽然他自己能够不慕名利、甘之如饴,但只顾埋头拉车,也没注意做好地方志文化的宣传。如今,他希望能让更多人关注到这项工作和事业,更好地回馈社会。近些年,面对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张乃格也在尝试“破圈”,参与江苏方志大讲堂等更加接地气的工作,让地方志这项事业“飞入寻常百姓家”。全民修志、志为民修的良好氛围在江苏逐渐兴起。

  在35年的修志生涯中,张乃格主持了许多方志丛书的出版,如《长江历史图谱》《江苏文库·方志编》《江苏历代方志全书》等,这也让他对江苏这方土地的人和事有着格外细致深入的认识。“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江苏古代人文史纲》中,张乃格对江苏人文精神的内核以及形成脉络进行不懈探索。他将江苏人文精神的基本元素概括为“开放包容,兼收并蓄”“自强不息,不甘人后”“胸怀天下,勇于担当”“通经致用,沉稳务实”“崇文重教,尊阴尚柔”和“温文尔雅,刚柔并济”。在他看来,了解透江苏这方土地的“前世”,是为了严肃地进行自我审视,走好未来的路。

  问及对未来的规划,张乃格表示现在正在进行的有两项工作。一是《江苏历代方志考》,包括《江苏历代方志全书》已收书提要、未收书提要和历代佚志考。其中《江苏历代方志全书》这套书一共530多册,现在已经基本完成。《江苏历代方志考》已经做了十多年,总篇幅200多万字,共有4册。“全书一共2600多页,我现在已经看了2000页左右。”张乃格拿着红笔在样稿上一笔一划地用繁体字校对。第二项工作是《江苏文库》项目,江苏省方志办承担其中的《方志编》,他是执行主编,今年的出版任务是88册。

  南京大学教授韩儒林先生曾书对联一副,“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以此勉励学生做学问要甘于寂寞,坚持自己的研究方向。张乃格硬是将这“冷板凳”坐了三十多年,坐得“冷板凳”也变热。“一定要耐得住寂寞,才能做成一两件事情。”张乃格说。

编辑:admin 作者:admin
  • Tag:
------分隔线----------------------------
推广信息
推荐内容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