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汽车 > 正文

胡宗南是否真的志大才疏?从宋希濂回忆能看出此人实在狡诈难缠

2024-08-15 07:50来源:互联网 点击:

  这封发给各大战略区的电报不仅表扬了西北野战军的卓越战绩,更要求各个战略区都要学习他们的作战经验。

  这无疑是对胡宗南军事生涯中的巨大打击,曾经的“西北王”竟在彭德怀西北野战军的连番猛攻下节节败退。

  胡宗南与宋希濂是黄埔军校第一期的同窗,那个时候的胡宗南,还不像日后那般令人心生厌烦,他的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

  1931年1月,胡宗南平步青云,一跃成为中将,担任第一师师长,当时军中有人赞叹有人质疑,但胡宗南都没太过在意,而是默默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

  1932年5月,胡宗南奉命围剿大别山的红四方面军,令红四方面军非常头疼,一度对国民党军队产生了恐惧心理。

  因为让红军损失严重,胡宗南的威名开始在敌我双方传开,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相反,他更加谨慎,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

  1936年4月,胡宗南再次升官,成为第一军军长,同时兼任一师师长,他再次进入甘肃,围剿红军。

  面对胡宗南的压力,红军不得不放弃会宁、静宁一线,向北撤退,不过在山城堡战役中,胡宗南的第一军78师遭遇重创,几乎全军覆没。

  但是转机很快出现—— 蒋介石看中了胡宗南的才能,将他派往西北委以重任,从此,胡宗南成为了“西北王”,掌管西北及周边数省。

  1937年底,胡宗南来到湖南,开始网罗全国各地的年轻学生充实自己的部队,他特别看重一个叫熊向晖的年轻人,甚至在1938年5月保送他去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第七分校学习。

  在西安,胡宗南开办了黄埔军校第七分校,他从蒋介石那里争取到了办学的权力,对学校的建设和课程安排都亲自过问。

  胡宗南对西北的控制可谓是滴水不漏,他把原本要去延安的爱国青年都截留下来,为他们安排好位置,让他们有好去处,在西北几个省份,他到处安插自己的亲信。

  1947年初,蒋介石命令胡宗南进军延安,然而胡宗南却在延安战役中遭遇了彭德怀指挥的西北野战军,遭受了惨重的失败。

  彭德怀接连几战都击败了胡宗南,这让曾经不可一世的“西北王”颜面尽失,而三大战役结束后,西北战场的局势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1950年3月26日,人民解放军逼近西昌机场,胡宗南知道大势已去,将指挥权交给参谋长罗列,自己逃往台湾,他留下的几万大军全部被歼灭,这是胡宗南军事生涯的最后一幕悲剧。

  胡宗南到达台湾后,国民党立即撤销了“西南军政长官公署”,他被任命为“总统府战略顾问”,听起来头衔不小,实则已经失去了所有的权力和地位。

  在台湾的晚年,胡宗南显得十分失意,他曾感慨地说,周恩来是他的政治克星,彭德怀是他的军事克星。

  话虽如此,但宋希濂对胡宗南的评价颇有见地,他认为胡宗南非常聪明,很会做表面工作,特别善于揣摩上级的心思,把蒋介石伺候得舒舒服服的。

  只是在军事指挥上,胡宗南显得不太灵活,打仗喜欢按老套路来,更糟糕的是,他疑心病很重,对手下人不太信任。

  仔细分析胡宗南的为人,我们可以发现他确实有许多过人之处:他善于揣摩上级的心思,懂得如何笼络人心,重视培养人才。

  在西北地区经营多年,他培养了一大批自己的嫡系力量。同时,他也擅长做表面工作,在国民党军中混得风生水起。

  然而胡宗南的缺点也十分明显,他在军事指挥上思维比较僵化,对部下不太信任,在关键时刻常常判断失误,这些缺点在战争后期暴露无遗,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

  关于胡宗南的失败,不能简单地说他是志大才疏,也不能说他特别聪明,毕竟他确实有一定的军事才能,只是遇到了彭德怀这样的劲敌。

  西北野战军虽然屡战屡胜,但要单独消灭胡宗南的部队还是很困难的,而胡宗南的失败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军事能力不足。

  正如宋希濂对胡宗南的分析那样,他既不是一个单纯的野心家,也不是一个纯粹的军事天才,他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有着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他的成功源于他的政治智慧和组织能力,而他的失败则源于他在军事上的僵化思维和对形势的误判。

  参考资料:1.彭德怀与胡宗南在西北的较量--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人民网2.胡为善,李菁. 胡宗南之子忆父亲罕被提及的抗战经历.《vip》,2017

编辑:admin 作者:admin
  • Tag:
------分隔线----------------------------
推广信息
推荐内容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