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联合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人文频道制作推出的36集系列微纪录片《志在上海》,2024年3月8日起每周五晚黄金档登陆纪实人文频道。目前已更新至第二十九集,特殊教育专题《甘做特教红烛 付出更多爱心》。
《志在上海》系列分为“知上海由来”“看城市更新”“建人民城市”“开创新之先”“为全国服务”“与世界牵手”六大版块,通过“寻访”+“微故事”的形式呈现上海城市风貌、城市文化和城市温度,用地方志“致敬”城市,采撷方志繁花、瞰见上海繁华,让更多人从志书中读懂上海、爱上上海。
据《上海市志·教育分志·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卷(1978—2010)》记载,上海特殊教育具有近百年历史。1912年11月,英国传教士傅兰雅举办上海最早的特殊教育学校——上海盲童学堂,开展盲童教育。该校1952年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以下简称市政府)接管,更名为“上海市盲童学校”。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1978—2010年,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事业和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上海特殊教育得到较大发展。1978年上海有盲校1所、聋校19所,在校残疾学生1764人。至2010年,上海已有特殊教育学校29所,在校各类残疾学生8811人。2023年,上海有特殊教育学校31所,在校生0.55万人,特殊教育专任教师0.17万人。
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以下简称市人大)先后通过制定《上海市普及义务教育条例》《上海市普及义务教育条例实施细则》《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上海市青少年保护条例》《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明确了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教育的权利,厘清了各级政府发展特殊教育的责任。市政府及相关部门通过制定《上海市普教事业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上海市特殊教育1995—2000年发展规划》《上海市特殊教育事业“十五”规划》《上海市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09—2011年)》《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年)》等一系列教育规划,确定了上海特殊教育分阶段发展的具体目标和相应措施,指导并推进特殊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经过各级政府和特殊教育战线的共同努力,上海特殊教育体系不断完善,特殊教育办学规模和残疾学生接受教育的覆盖面大幅度增长,特殊教育办学条件持续改善,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办学的规范化水平和办学质量大大提高。
2022年9月26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市教委等八部门制订的《上海市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
特殊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入园率持续增长,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入学率保持高水平,高中教育阶段残疾青少年入学率达到75%,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识别和培养机制;融合教育管理保障机制进一步健全,实施普特联动,为在普通学校就读的残疾儿童提供适切的教育教学和相关专业服务;医教结合长效机制进一步优化,落实各学段残疾儿童青少年“一人一案”,提升医教结合专业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遵循特殊教育规律,完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阶段特殊教育课程体系,建立健全多元化、全流程的残疾学生综合评价体系;特殊教育保障进一步加强,开展随班就读工作的义务教育阶段普通学校专职特教教师和资源教室配备率均达到100%,中小学(幼儿园)主要教学用房100%配置无障碍厕所(厕位),开展特殊教育的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主要教学楼均设置无障碍电梯。全面推进本市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让每一个特殊儿童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