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音频软件蜻蜓FM被指“在用户未下载或不知下载”的情况下扣费,且扣费常常发生在凌晨这种“隐蔽时段”。在黑猫投诉平台,近30天内此类投诉高达400余起。
据许多投诉的消费者表示,他们从未下载或使用过蜻蜓FM,却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扣费。而扣费行为往往与第三方场景绑定,如通过汽车充电小程序扫码时,页面频繁弹出广告窗口,诱导用户开通“免密支付”并自动续费;还有用户反映,自己在驾驶汽车驶离停车场扫码交费时,也多次遇到弹窗广告,导致自己在不知情中“被签约”。
在生活中,类似的情况其实不止出现在蜻蜓FM一家平台。大众常用的微信购票小程序也存在类似的“陷阱”。当购买济南到某城市的长途车票时,点击购票跳转后,视觉焦点会自然停留在绿底的“购票”选项上,不仔细看不会注意旁边还有个小小的+2(意为多+2块购买“安心退”保险);用户哪怕留心点了旁边白底灰字、不显眼的“直接购票”,后面还有陷阱在等你——下一个页面直接停留在“继续支付”选项,但该选项却意味着要再多花“2块钱”购买某“立减卡”,只有点“放弃”选项才会按原价购票。而在普通人的理解中,“放弃”等于放弃购票,通常会直接选择“继续支付”,这样隐形消费就悄悄发生了。
无论蜻蜓FM还是微信购票小程序,类似的“签约”过程中,用户常常并没有消费需求或意愿,却在一些不显眼的陷阱、隐形诱导下,造成“失误消费”,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平台软件积极创造的“易失误”条件和环境。
如频繁跳出扰乱思绪的诱导弹窗,焦急情境下易造成视觉欺骗或信息隐晦的选项,第三方软件中的捆绑签约……或许制造出的消费陷阱在庞大基数下能“捕猎”可观的收入和下载量,但长久而言,损害的必将是品牌口碑。
平台软件想要发展,数据和利益都应取之有道,而不是形式隐晦却实质明目张胆地“诱骗”消费者,让技术成为给用户挖坑、割韭菜的工具。当下,互联网已经成为日常主流的生活场景,需有更有力、更与时俱进的法律法规和执行,加强对相关主体行为的监管和对消费者知情权、确认权的充分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