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在浮夸吹嘘与业绩画饼上留有基本的理智,奥联电子很可能已经又一次成功。毕竟,套路屡试不爽:宣布投资热门业务,券商跟风炒作题材,游资进场哄抬股价;韭菜进,募资出,套现离场,一地鸡毛。
我们不是凭空指控,不妨先看看这家主业为生产汽车电子零部件的上市公司,仅仅在过去两年曾宣称过要投资多少受二级市场炒作的热门业务:疫苗、新能源汽车、大健康、锂矿、机器人,以及如今的钙钛矿。
事情起于2022年12月9日,奥联电子发布公告称旗下全资子公司海南奥联投资有限公司与一位名为胥明军的自然人已共同出资设立一家合资公司,5000万元的总出资中,奥联电子占股95%,这位自然人占股5%。这家新公司要进军的业务是要研发生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钙钛矿电池是什么概念呢?当前行业主流使用的晶硅电池已接近材料理论极限,而钙钛矿电池因具有更优异的提效降本等性能特性,被业内认为是下一代光伏技术的有力候选者。
当然,技术细节并不重要,重要得是这种技术概念在过去的几个月正在被二级市场热炒。于是,当奥联电子披露要进军这一技术,并宣称年内主要工作就是将50MW的中试线投产时,在二级市场就如平地惊雷。
奥联电子股价在公告后的第一个交易日即20%封死涨停板,并在随后一路上扬,仅仅38个交易日从13.94元涨到45.24元,市值从不到20亿元左右上涨到超过70亿元。
当奥联电子股价笔直向上、气势长虹时,没有多少人去深究那位名为胥明军究竟是何方技术“大神”?而时至当时,有关这位“大神”的所有履历背书都是来自于奥联电子的公告:
“长期从事军工/科技型企业运营管理,专注于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技术研究和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制备工艺装备的国产化、自主化和体系化,对钙钛矿电池研发进程和产业化过程有独到的理解与实践能力。”
第一个对“偷猎者”举起猎枪的人是深交所,这家过去多年因缜密专业的问询能力而备受赞誉的监管机构在2023年2月10日向奥联电子下发了关注函,矛头直指董监高是否存在炒作股价的嫌疑、跨行钙钛矿的可行性以及合作方胥明军的履历、背景、既往工作研究成果等。
但是,与以往每一次都不同,在我们看来,深交所的这份关注函最有意思的地方恰恰在于少见地对业务合伙人问到了“履历”问题,因为此前这类问题都是面向董监高人选的恰当性才会问及。
深交所的监管,一向以专业的突袭性而着称。比如,此前对国联股份问询为何客户、供应商具体注册地址一样,即是经典案例。当然,我们猜测,对于奥联电子的这份问询函中,深交所之所以特意要求披露胥明军的履历问题,并非是深交所专业的突袭性,而是收到了涉事公司利益相关方的举报。
这份关注函,成为奥联电子此后股价暴跌厄运的源头。奥联电子在收到关注函后没有拖延,在3天后就对3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回复。仅就这份回复函而言,最为关键的是关于胥明军履历问题,奥联电子的回复非常细致入微。
比如,在回复函中,关于胥明军的履历,其描述为:1975年9月出生,本科学历。2018年之前,他在军工、科技型企业工作。2020年5月至2022年3月,他在众能光电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担任顾问,2022年1月至2022年9月,在无锡众能光储科技有限公司担任副总经理,2022年3月至2022年9月,在浙江众能光储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任职生产总监。
2023年2月21日上午,国企华能清洁能源研究院在官网微信公众号上发布《关于针对奥联电子发布失实公告的澄清声明》,目标直指奥联电子回复关注函中关于胥明军履历造假问题。其指责胥某简历中有关华能清能院的描述严重不实,称胥某不存在“指导华能清能院 550×650mm 钙钛矿电池组件中试线效率验收达标,最高认证效率达到16.8%”等相关事实。
紧接着,深交所向奥联电子发出了第二份关注函,突出询问了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华能清洁能源研究院的声明与回复关注函中披露的履历存在矛盾,请上市公司进一步核实;第二,针对胥明军此前出现破产又跨行钙钛矿项目是否涉及竞业禁止问题(破产法)。
2月22日,杭州众能光电发布针对奥联电子的澄清声明,称奥联电子《关注函回复》涉及的胥明军主要业绩内容有夸大或失实,公司保留追究相关方法律责任的权利。
2月23日晚,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奥联电子被中国证监会正式下发了立案告知书和调查通知书。
截止到2月24日收盘,短短数日之内,奥联电子的股价从新年最高点45.24元下跌到22.34元,近乎腰斩,下跌趋势能否止住亦并不明朗。在股价高点涌入其中而损失惨重的投资者甚至已经出现众多的微信维权群。
在核准制迈向注册制的过程中,很多上市公司的管理层还在守着陈旧的剧本,尚未认识到信披的重要性,也认识不到监管的风格在发生深刻变化。
比如,2022年海天味业因为添加剂问题怼人,即是一次非常糟糕的公关失败案例。奥联电子的公关负责人反映迟钝,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回到奥联电子,问询函与履历浮夸还不足以刺破谎言。归根结底是要确认公告中的钙钛矿电池项目究竟是否靠谱。我们认为,相比于胥明军的履历虚实,这是监管层更想知道的答案。
要想投产,必然要土地、厂房、设备、人员等等。作为这一项目的实施主体是南京奥联光能科技有限公司,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秣陵街道东善桥工业集中区1栋。而奥联电子的控股子公司南京奥联光能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时间为2022年12月5日,也就是刚成立不久。
要上马一个技术并不被认为成熟,商业更是从未被验证、甚至被论证过的项目。这不是一个组装儿童玩具的小项目,即便是环评,包括楼宇工厂设计,只要到现场去观察过目前秣陵街道东善桥工业集中区1栋的投资者,应当都会得到根本不现实的答案。
我们想说,这样自我安慰的问题就很有新意。因为,既然要转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上市公司一定会在最新的定期报告中留下痕迹。
奥联电子的营收分为三大块,分别是低温启动装置、电子油门踏板总成、换挡控制器。它于2016年12月29日登陆深交所创业板,自上市以来,就是汽车零部件,营收构成并未发生变化。上市至今,其业绩也不值不愠不火,营收在3.26—4.70亿元之间,净利润0.21—0.59亿之间,见下图:
奥联电子第一任实控人是刘军胜、刘爱群兄妹,他们在股份解除限售后于2020年2月7日通过与瑞盈资产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后,让出控制权,实控人也就变成了如今的钱明飞,后者通过定增进一步控股了控制权。
刘氏兄妹几乎是踩点精准转让退出,满足新股上市控股股东3年禁售期,对上市公司毫无留恋。他们作为实控人期间,多次变更首发募资项目,将资金用于永久补流。从上表中可以发现,2016—2019年度,营收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而2019年度净利润腰斩;在2020、2021年度虽然营收低速增长,但是净利润水平始终在两三千万的水平。
面对这样的业绩困境,钱明飞想到的第一点就是带领上市公司转型。2020年最火的股票莫过于疫苗股。这一年,奥联电子就在2020年9月3日以股权受让方式耗资5600万收购广西一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0%的股权,转型动物疫苗。
当时收购的时候,广西一曜生物的主要产品为“狂犬病灭活疫苗”。但该产品线处于调试过程中,尚未正式投产。当时广西一曜生物净资产为6639.83万元,按照20%比例计算=6639.83x20%=1327.97万元,溢价率达3.22倍。
2022年4月26日,奥联电子又发布公告称,与宁淮智能产业园管委会签订合作协议,预投资 1 亿元,在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投资建设新能源动力系统生产基地项目,达产后实现年开票销售约 2 亿元左右,税收约 500 万元。
2022年4月29日,奥联电子再又发布公告称,收购实控人钱明飞自己旗下的淄博盈科阳光蓝一号创业投资合伙企业24.2799%份额,耗资2500万元,当时标的净资产只有6002.19万元,净利润0.67万,按照净资产乘以份额比例计算:6002.19x24.2799%=1457.33万,实际上奥联电子此次交易溢价71.55%。
这是一只投资基金,主要围绕创新医药、医疗器械、精准医疗、医学诊断、新兴医疗科技与服务等生物医药及医疗大健康产业,以及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的新兴产业的非上市企业或项目。
2022年4月29日,奥联电子又又发布公告称,拟出资7500万收购平江县鸿源矿业有限公司15%的股权。鸿源矿业拥有平江县传梓源矿区 0.1254 平方公里钽、铌、锂辉石的采矿权及 4.8758 平方公里的硅石、钽、锂矿产的探矿权。
而当我们稍微细查一下,当时鸿源矿业的净资产只有3685.60万元,15%对应的净资产为3685.60x15%=552.84万元,按照7500收购15%计算,这笔交易溢价率高达12.57倍。
2022年6月15日,奥联电子又又又发布公告称,与北京洛必德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共同布局未来三年内联合生产10万台商用智能服务机器人和未来五年内联合进军百万台级别家庭服务机器人市场。
回到本文最开始的那张表格,我们可能会发现,钱明飞先生唯一“安静”的是2021年。然而,他那年并没有闲着,他在忙着通过上市公司定增募资。
回到这两年,奥联电子所发起的涉猎广泛的股权收购类,全部是极高溢价,最低的溢价率就高达71%,最夸张的是收购拥有锂矿的宏源矿业,溢价率更是高达12.57倍。
钱明飞入主奥联电子后,上述的收购或事项无一例外,均实现股价的飞速上涨。公司的多元化更加令人眼花缭乱,涉及的概念有动物疫苗、新能源汽车、大健康、锂矿、机器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等。
试想一下,如果此次不是证监会立案调查,2023年及其以后的岁月,奥联电子能够带来的概念必然更加精彩。
最后,我们应该指出,当主业不振的时候,上市公司谋求转型无可厚非,尤其是身处红海领域残酷竞争。
但是,如果只是大股东个人财富的增肥,而上市公司的报表依旧毫无起色,最终只会损害全体股东的利益。
对于一家上市公司而言,以一种投机者的姿态盯着资本市场做热门概念业务,会使得上市公司再也无法集中精力重视自身的问题,无法专注主业,而副业只会让管理层更为短视,让公司失去长期投资价值。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