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斯 袁永华 杨启 王晓焕 张岩)武汉地铁12号线是国内在建最长地铁环线,也是武汉市首条地铁环线。连日来,武汉地铁聚焦年度任务攻坚,全线抓实抓细安全生产,工程建设接踵实现节点目标。
12号线两次穿越长江,一次穿越汉江,串联7个中心城区,全长59.9公里,设站37座,5个风井、2个明挖区间共44个工点中除复兴村站外均已进场施工;全线个盾构待始发。工程建成后将提升环线客流吸引力,完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日前,由武汉地铁集团、中铁建投资集团参与投资建设12号线中一路站,随着最后一方顶板混凝土浇筑完成主体结构顶板顺利封闭,进入主体结构全面施工阶段。
据中一路站施工方中铁十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中一路站长500米,宽近50米,深约28米,相当于9层楼高。是全线最大、建设难度最高的车站。该车站地处长江一级阶地,地下管线复杂,施工难度大。
中一路站主体结构顶板采用地模法施工,分两期进行,本期最后一仓顶板开挖深度约4.8米,浇筑混凝土1330方。为顺利浇筑顶板,地铁建设者超前谋划,不断优化技术方案,强化安全质量管控,积极提升管理质效,确保施工作业有序开展,安全质量平稳可控、工期进度稳步推进。
黄海路站施工方中铁十二局介绍,作为全线车站周边施工环境最复杂的标段,黄海路站总长183米,宽21.7米,基坑深约28.6米。施工线区间施工任务。日前,车站主体结构顺利封顶。
车站地处长江一级阶地,邻近既有构筑物、高架桥,地质为深厚软土地层和富水砂层,地下水位起伏较大,条件复杂多变,现场施工难度大。项目部坚持优化施工组织,合理安排工期,加强过程管控,采用明挖法施工,如期完成车站主体结构封顶。
在车站结构施工中,轨排井段施工难度最大、耗时最长。轨排井段从底至顶左右线层板,板间距大小不一,最小仅90公分,且每一层有36个异型柱,梁、柱、墙钢筋错综复杂,作业难度大,施工组织要求高。项目部多次组织召开现场专家会研究、进行现场实地研讨,不断优化施工方案,积极探索保证混凝土浇筑质量的新举措,通过拌合站优选、配合比优化、脱模剂试验和浇筑前检测等方式,严格把控混凝土质量,利用三维建模技术构建简单、安全、高效的模板支架体系,实现了肋板、梁、墙同步浇筑,既节约了工期,又达到了“不渗不漏、内实外美”效果。
施工中,项目部始终以安全生产管控为主线,以精细化管理为抓手,合理进行场地布置,科学规范组织施工,不断提升项目程序化、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水平,项目地多次被评为“武汉市建设工地文明施工红旗工地”,多次作为优秀及标杆项目被各方观摩。
12号线个盾构始发任务,截至目前,博览路站至国博中心南站的左、右线区间已经顺利贯通,两台盾构机从国博中心南站吊出后,再运回博览路站,将向四新南路站始发。
在18米深的隧道底部,博览路站至四新南路站右线米的盾构机停在隧道口。目前,该台盾构机已经完成组装调试,预计本月从博览路站向四新南路站始发,区间长约1072米。接下来,将地下水降至隧道底部以下,破除洞门后,盾构机开始掘进。
为确保安全高效完成任务,武汉地铁集团、中铁开投武汉轨道交通12号线指挥部和中铁五局项目部精心组织部署,在24小时安全监控下,将以良好状态开始掘进。
同日,随着“昆仑42号”盾构机刀盘破土而出,地铁12号线茶叶所站—青菱站区间右线顺利贯通。茶青区间成功穿越47股铁路线路,为全线穿越铁路距离最长的区间。
茶青区间全长约2324米,要下穿铁路、河流和既有地铁线等。其中最为突出的困难是下穿铁路和既有地铁线公里/小时。建设团队设置试验段,模拟穿越铁路、地铁既有线,调整各类掘进参数,采用多点位注浆,加强同步注浆和二次注浆,加强对地面监测和洞内监测,顺利“啃下硬骨头”。(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