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城市发展的过程中,生态环境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2024年,成都东部新区以科学施策和精细化管理,全面贯彻省、市河长制工作部署,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屏障的构建,谱写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东部新区的发展始终坚持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总体目标,持续压实各项工作责任,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突出问题整改,通过强化联防联控措施,为建设彰显公园城市特质的现代化新城提供了坚实的水基础、水环境和水生态支撑。
2024年1月至12月,东部新区的表现不容小觑:10个省、市控地标水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到了100%,集中饮用水资源保护区的水质达标比同样实现了100%的目标。这是对其努力成果的有力见证。
在这一年中,东部新区召开了东部新区总河长会议1次、区级河长专题会议2次、镇村级河长工作会268次,涉水涉河议题会议18次,确保了各项河长制工作有序推进。通过“统筹协调、科学施策、精细管理”的原则,构建了“统、联、监、截、防、补”六字工作法,加固了世园会水环境的屏障。
在世园会期间,东部新区共出动1809人次,发现并整改问题241个,累计生态补水13次,注入超过1200立方米的水。完成了2760米河道的清淤工作及3起水生态环境应急事件的处理,确保了世园会主会场的水清河畅、水足景美,为中外宾客献上了一场青山绿水的生态盛宴。
值得一提的是,绛溪河美丽的风景横穿世园会主会场,成为了展示生态文化的重要载体。围绕“河长履职”、“河长制运行”、“河流管护”三个标准化要求,东部新区在地方实施了“镇级河长制标准化建设试点”和“解放模式”的深化提升,形成了“社区企业反哺河湖管护”、“人防+技防”、“水资源+产业基地”等一批新机制,树立了河长制的亮点。
在这一年,当区(县)级河长巡河103次、镇级河长巡河1795次、村级河长巡河21378次,共发现并整改问题702件,其中问题整改的百分比达到了100%。东部新区还完成了《成都东部新区水资源综合规划》的编制,所有规模以上的非农业取水户及大中型灌区渠首计量率最终实现了100%的全覆盖,核查了491个取水口,确保取水计量率和“一口一秤”承诺率达到100%。
通过开展30余次的节水宣传,东部新区吸引了1000余名群众前来咨询,累计建成节水型载体66个,节水型公共机构的建成率达到了87.5%,节水型社会创建工作顺利通过省级验收。这些努力都在为保护深圳河及其周边的生态环境奠定坚实的基础。
东部新区还持续开展“四乱”整治,拆除了种植大棚1.75万平方米,处理了成渝中线跨赤水河施工栈桥等违法行为4起,核查和整改了8处遥感图斑问题,恢复岸线千米,从而确保了行洪安全。此外,开展的“清河净滩”专项行动,共清理河漂垃圾2910吨,处理碍洪物192处,清淤4.64万吨,整改不规范施工5处,劝诫乱倒39起。
河湖划界方面,东部新区累计完成了25个水库、31条河流、25条渠道的划界工作,依托“天府蓝网”和“水美乡村”建设,推进了“绛溪河综合治理工程”等7个河渠整改治理项目建设,成功建成了生态岸线公里。
为加快发展,东部新区迅速推动空港新城1号、12号和简州再生水厂的建设,新增的污水处理能力达到了4.27万吨/日,并完成了38座农污处理厂(站),大幅提升了镇(街道)的污水处理能力。通过压实“包保”责任,辖区63座污水处理厂(站)的污水收集率达到了56.3%并同比提高了10%。
在污染防控方面,东部新区累计投入资金894.6万元,开展污染防控和“散乱污”企业的治理,规模化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的配套率达到了100%。同时,扎实推进河湖健康评价和“一河一策”修编,完成了石板河、永宁河健康评价及绛溪河等11条河流的“一河一策”管理保护方案的修编,累计完成12条规模以上河流的健康评价。
在幸福河湖的创评活动中,东部新区短视频《美丽河湖-三岔湖》获得了水利部宣传教育中心等5个单位共同主办的第六届“守护幸福河湖”“水美中国”专题赛的优秀奖,极大提升了城区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2024年,东部新区还成功完成了生态环境智慧监管平台(一期)项目建设,三岔水库、石盘水库与顽石电站下泄的生态流量分别达到了0.2m³/s、0.73m³/s、22.5m³/s,绛溪河、赤水河、沱江等重要河流水质持续向好,展现出良好的生态治理成效。投资610万元的丹景谷生态清洁小流域工程,水土流失治理的面积达到了22km²。相关部门出动36人次,开展禁渔退捕联合行动5次,清理了1艘“三无”船舶、6张违规网具和15套餐具。
东部新区还与眉山市、简阳市、双流县等地开展了河长制工作交流,签订了6份跨界河湖联防联控协议,形成了合力。本区还建立了“河长+检察长”、“河长+警长”等多重合作机制,确保实施更为精细化的河流管理。
展望未来,2025年,成都东部新区将继续围绕“健康生态、幸福河湖、水美新区”的工作目标,坚定不移实行“三水”统筹,努力打造成一个人水和谐、城水共兴的现代化新城,让生态与城市的和谐共生成为新的常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