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从四川阿坝州走出的藏族作家阿来,常年将自己诗意的笔触对准家乡的山水,用文化人独有的视角,记录、书写中华民族的文化故事。
西方的写作经验对中国当代作家带来了什么影响?为什么阿来在北京大学公开表示“那些来自于西班牙语、法语、德语的写作经验,最后都必须以中国的文字来呈现”?近日,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阿来就此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
因为文化、文明,如果我们打个比方是条大河的话,甲骨文就是在追溯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源头,因为我们只有人创立了文字,就是给我们认识的万物命名,命名以后进行总结,进行归纳。我们讲认识世界,建立关于这个世界的观念,建立我们理解这个世界的思想体系、知识体系,都是从这儿发源的。所以看到大江大河不光是它汇入大海的那一瞬间,我们应该对更多的源头感到兴趣。
最大意图就是表现人,文学的核心是人,人的意志,人的情感,过去古典文学就讲得很清楚了,诗言志,诗言情。说诗是要说出这个思想志,这个志当然不是今天狭隘理解的志向之气,有这个意思,但是比这个更宽泛。同时说诗是跟情感发生关系的,或者是它因为有情感的动荡才产生的,不光是主观的一个观点,因为哲学家有观点的,历史学家有观点,但是他们恐怕更多是基于理性的表达,但是文学是从抒情开始的,从情感的动荡开始的。
文学作品是靠情感打动人的。比如说我们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看《简·爱》,看小说也好电影也好,电影一开始英国人住的房子跟我们不一样,英国人穿个裙子还撑开,跟我们中国古典的那个同时代的人的服装也不一样,我们会看到一些文化差异,但是那个都不重要,最后使你陷入这个作品当中,然后它把你深深吸引的,其实跟我们是一样的,就是他们的爱情。爱情它的起起落落才是最后真正抓住人的东西。所以文学总是以情感为第一,并不是说里头的另外交代的一些文化场景跟元素不重要,但是那个是其次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