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密克戎变异株是迄今为止具有最高传染性的新冠变异株。S蛋白是变异出现较为活跃的区域之一,主要影响不同奥密克戎毒株的免疫逃逸能力。
从基因层面来讲,奥密克戎的不同变异株只有细微的差别,这些细微的差别很难让病毒的致病力有本质的改变,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它们在致病力上存在差异。即使是朋友圈看到的症状差别,也仅限于患者的自述,尚缺乏临床上大规模患者统计数据的验证。
疫情管控逐渐放开后,北京和广州都出现了不少感染者。虽然感染者中的大多数是无症状或轻症状态,不过病例之间还是出现了一些细微的差别——有的人反应相对温和,甚至没有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而有的感染者则反应比较强烈,出现了高烧、咽喉疼、咳嗽、肌肉疼痛等症状。
一种说法也在朋友圈广为流传:“北京的主要流行病毒是BF.7株,特点就是高烧、咽痛、浑身疼、咳嗽、有痰;而广州、重庆是BA.5株,是最温和的,所以无症状的人多”。这种说法到底对不对?
BA.4、BA.5变异株最早报道于南非,其中BA.5于今年2月在南非首次被检测到,根据世卫组织6月29日的报告,在第24个流行病学周内(6月13日至19日),BA.5在新增病例中占比达到43%,超过了BA.2(25%),成为全球新一轮疫情的主流毒株。今年8月份,国内各地先后出现了BA.5变异株感染患者的报道,其中以BA.5的分支BA.5.2为主。
BF.7是BA.5.2.1.7的缩写,被认为是奥密克戎BA.5变异株衍生的第三代亚型。BF.7相对于BA.5在S蛋白的RBD区发生了R346T的突变,相对于BA.5,其免疫逃逸能力有进一步增强,对疫苗诱导的中和抗体可以产生显着的逃逸。
因为病毒是在不断变异的,所以并不能排除这种情形的出现。首先,大多数变异株是中性的,对病毒的影响微乎其微,即使出现新的变异株,很有可能还是奥密克戎的变种,病毒的毒性、致病力和传染性不会有本质改变;其次,目前看来,新冠病毒的整体进化方向是向着致病力越来越弱的方向变化的;最后,随着加强针的接种越来越普及,群体对于新毒株的免疫力也会越来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