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九次峰会上强调,“要增加发展中国家话语权和代表性”。话语权是国之重器,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线世纪是中国崛起和中华民族复兴的世纪,也理应是中国话语复兴的世纪。为此,必须从战略层面重视中国话语体系建构与话语权提升,以有效应对西方的线周年,以此为契机,本书立足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视野,循着“中国道路—中国奇迹—中国理论—中国方案—中国话语”的逻辑,再一次深入思考“中国话语体系建构与中国话语权提升”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系统、全面地探索并总结了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路径,以期切实提升中国话语权,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发出中国豪迈强音,展现大国自信。
诺奖得主威廉·诺德豪斯对环境经济学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该书对绿色思维进行了创新性诠释,为我们在不将环境负担留给后代的情况下推动经济繁荣发展提供了新思路。绿色思维的核心是需要认识到,世界不是孤岛,全球化的世界充满各种各样的互动,而找到合适的方法管理这些互动是解决世界重大问题如气候灾难、大流行病等的关键。本书从绿色思维的角度重新思考了经济效率、可持续性、税收制度设计、个人伦理、企业社会责任、ESG投资以及社会公平等问题,还就如何为碳定价、推行低碳技术、设计有效的环境税以及通过气候俱乐部促进国际合作提供了具体的解决方案。绿色思维为解决世界性难题提供了充满希望的新视角,只要我们正确认识问题,并设计良好的制度和机制来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和国际合作,我们终能实现“绿色星球”的目标。
《世界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豆瓣评分9.0。陕西科技大学副教授杨素秋到西安碑林区挂职一年,主持西安碑林区图书馆的建设。图书馆的灵魂是书目,在确定图书馆书目的过程中,她遇到了各种潜规则和来自各方的阻力,关关难过关关过,最终,理想与现实得到了最大的平衡。
《大变局:晚清改革五十年》主要研究了1861年至1911年这50年间中国的改革进程,纵观清政府从希望到失望的执政过程。书中以半编年半专题的形式,通过总理衙门的创设、同文馆的建立、近代海关系统的引入、洋务军工企业的创办、外交使团的西行、废除科举等历史事件的讲述,分析其背后问题,解答为什么希望改革的大清在五十年中并没有逐渐强大,而是一步步走向了帝国的灭亡。
本书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村为背景,从公社粮食盗窃案入笔,用层层剥开的悬念和西域独特的风土人情,展示了一幅现代西域生活的全景图,也反映了汉族和维吾尔族人民在特殊历史背景下的真实生活,两族人民相互理解、友爱共处的深厚感情。
2014年,该小说获得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15年8月16日,该小说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同年11月,该小说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与国家民委评为“第三届向全国推荐百种优秀民族图书”。
1610年被称为望远镜元年。自此以后,人类与天空的关系被这个两端装有透镜的圆筒彻底改变了。望远镜超越了人类视觉的极限,借助它凝视天空会发现:地球不再是宇宙的中心。
这本书聚焦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讲述了由眼镜制造商发明的“玩具”望远镜如何经伽利略之手,演变为精密的科学仪器,最终导向星空奥秘的发现,在当时的世界兴起波澜。三位科学史教授搜集了海量的日记、笔记、信件、档案、年表等文献,用这些历史的痕迹再现了400多年前伽利略对星空的观察等一系列戏剧性故事,还原了一段完整而传奇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