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健康 > 正文

抢人!抢单!抢电芯!爆单潮把储能行业打了个措手不及

2025-09-05 20:36来源:互联网 点击:

  从314Ah、280Ah电芯告急,到100Ah电芯也加入缺货队列,储能行业的“电芯荒”正顺着型号链加速蔓延。

  另一边,海外人才争夺同样白热化——从欧洲到美洲,再到拉美、东南亚,有经验的销售负责人成了香饽饽,百万年薪的总包offer接连抛出,行业薪资水位肉眼可见地往上冲。

  更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明明需求火到发烫,储能行业的内卷却没半分收敛,价格战该打还是打,半点儿没停,依旧有厂商报出0.38的系统价格,比紧俏的100Ah电芯都贵。

  Lisa出生于西部省份的二线城市,大学学的国际贸易,出国留学后从柴油机外贸做起,后辗转多家大厂,专攻欧洲光伏储能电力市场,至今已在这一领域积累了11年的经验。

  “欧洲每一个产品的型号,不管组件逆变器储能,每个系列每个产品甚至每道功率,都要认证,但是这些认证快则1~3个月,慢则6个月。”

  再者,你的产品是否达标以及是否能够满足需求。虽然每个国家都是欧盟,但是欧洲各国之间差别也非常大,每个市场都要资质,这都需要非常专业的人员,但懂语言会贸易术语,还有项目经验的成熟的市场很难找。”

  Lisa顿了顿继续说道:“什么都不达标,也没有项目案例,专业团队也没有,这种厂家和中小型厂商太多了,天天找我们,但是问题是不匹配”。

  今年上半年,全球储能需求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带动国内储能企业迎来一波“订单潮”。近几个月来,阳光电源、远景储能、海博思创、南都电源等多家企业相继斩获海内外储能大单,不少订单总规模超GWh级。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数据显示,今年1—5月,我国储能企业新增出海订单、合作已超过144GWh,较去年同期大增436.27%。

  其中,中东市场合作、订单量高达33.95GWh,成为增量最大的市场;澳大利亚以30.17GWh紧随其后,占比26.32%;欧洲市场则达到21.1GWh,占比18.39%。

  “欧洲工商业储能和户储能领域的确增长很很快,兆瓦以下的小型项目非常多,也在加速规划一些大型投资项目。”

  “大部分订单都被头部企业抢走了,我不知道这些中小企业是不是还会有机会,但欧美市场的可能性比较低。”

  Lisa解释道,“欧洲市场的标准是要品牌,你不在大的榜单里,也没有政府项目背书,人家不认。但做品牌要花时间,要烧钱的地方又太多了,小企业短时间很难解决这些问题”。

  “海外这几年已经不像过去,基本上都已经到了下半场,以前你可能坐在家里有工厂,人家来给下单,现在都需要地推,物流还要送货上门,业务员需要天天上门,不同国家、文化、货币和交通工具,来回不停地转,这需要多方面的复杂能力。”

  她举例说,欧洲市场的工商业大储能主要是20尺柜和40尺柜集装箱,目前基本上已经定制20尺柜液冷,以前还有风冷的40尺柜,还有一些较小的户外柜,例如215千瓦时344千瓦时的小柜。

  Lisa摇头道,按照他们给我介绍,现在只有四五个销售,未来可能也就几十号,但头部新能源企业有多少销售?

  “要么扎实地工作规划好,要么不要凑热闹,不要乱卷。”说完这些后Lisa结束了对话,去赶前往波兰的飞机。

  “一芯难求啊,给钱都买不到,像某家上市电池友商,不跟你谈你的量小,量大可以勉强挤一挤,即使是买了,交付也至少得两个月,钱还得是全款。”

  徐亮毕业于国内电气领域前TOP3名校,曾供职于风电光伏头部企业,已经在新能源行业摸爬滚打了快二十年。

  徐亮坐下来说道:“一种呢,就先预估一下,锁定时间长一点,比如说我就比如说他两个月才出货,我拿单之后就约定两个月以后再交付。”

  “再不行,就引导客户换电芯,比如X企业现在不好弄,我们就广撒网,测试了多家电池,发现有家R企业的电池性能也还可以,数据看起来也还可以,我们会往这方面去做引导,现在比较爆火的是就这几家大,其他的还好,可以拿得到。”

  “如果还不行,我们的采购会跟其他的一些家拆单了,人家有你去买一点看能不能买得着,或者人家原来囤了一点给匀些,价格上稍微多一点,或者是付款条件上,你去跟人家谈,你去扣一点出来。”

  对于这一波“爆单潮”,徐亮的看法和Lisa的观点一致,大批量的订单还是来自海外,但大的订单还是被头部的几家储能企业拿走了,“二三梯队都不太好”。

  “现在比一瓦时比前段时间往上涨了三分钱。”徐亮说道,“上游在涨价,但市场端的价格很难动,对于我们来说,要继续往核心零部件研发设计上降本,商务运营上降本,想办法怎么样把这三分钱找补回来,怎么样把三分钱找补回来。但这些可不是立马就能找补得回来的。”

  徐亮最后说,储能行业的分化趋势表示行业已进入洗牌阶段,缺乏技术优势、规模效应和抗风险能力的企业将逐渐被淘汰,而头部企业凭借综合实力将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从今年3月起,我们的两个制造基地持续处于满产状态。目前,工厂的订单已排至9月、10月,生产计划十分饱和。”某头部储能企业制造板块负责人谢苗在出差的路上接通了电话,“今年的画风变了。”

  入行时间不长的他,正感受到行业在向好发展的态势,“现在不光我们,我知道的几家头部企业,产线都在持续满负荷运转,订单量激增至需排队等候,有的客户加价也排不了单”。

  而这家企业“订单”增长也主要来自海外,其海外收入占比从1%提升至28.6%,且毛利率超过40%。

  “买电芯?现在没电芯了。今年年底之前,电芯没有了,上游材料出了点小问题,储能电芯现在是比较稀缺的,高价也不一定买得到。”

  8月14日,第四届EESA储能展期间,远景宣布与十余家头部储能集成企业签署电芯合作战略协议,规模超40GWh。

  所供储能电芯将由远景旗下电池科技企业远景动力(AESC)交付,客户覆盖新源智储、昆宇电源、沃太能源、海得新能源、飞毛腿能源、明美新能源、卓阳储能、天启鸿源新能源、卧龙新能源、科林电气、采日能源等。

  今年以来,国内储能系统的成交价一路下跌,几乎是自由落体,行业差不多1/3的系统集成商在低于成本价销售,这个比例还在增加。

  “若全行业陷入低价泥潭,不仅造成长期安全隐患与客户收益受损,最终损害的更是国家利益。”远景高级副总裁、远景储能总裁田庆军直言,“我们不仅把本应属于中国的出口创汇和盈利拱手让人,还牺牲了技术创新的动力,等于自毁前路。”

  可以说,没想到好不容易迎来了高景气,赚钱依旧没那么容易,非理性价格竞争若持续加剧,对产业链健康运行一定会构成系统性风险。

  忽然的供需反转,让中小厂商在供应链与成本的夹缝中挣扎,面临被洗牌的命运;而整个行业更是发现打破 “低价内卷” 的怪圈,怎么就这么难?

  尤其是明明是海外需求爆棚,90%以上的产能都握在中国企业手中,却不少玩家持续杀价,最后珍宝卖出粪土价,未免太过可笑。

编辑:admin 作者:admin
  • Tag:
------分隔线----------------------------
推广信息
推荐内容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