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八千年河姆渡文化“金名片”如何进一步擦亮?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浙江余姚市委书记傅贵荣提出了《关于支持河姆渡大遗址群保护利用工作的建议》,以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
余姚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素有“东南最名邑”“文献名邦”的美誉。其中,河姆渡文化是余姚文化在全国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力的名片,曾出现在中学历史课本中。
傅贵荣介绍,河姆渡遗址入选“中国20世纪100大考古发现”,在中国考古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作为河姆渡大遗址群的一部分,目前正在进行的二期考古发掘的井头山遗址,不仅把余姚和宁波的人文历史源头从距今7000年向前推到8300年,也为探索中国海洋文明起源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资料。在其附近发现的施岙古稻田遗址,是现今发现的世界上面积最大、年代最早、证据最充分的古稻田,为深入研究长江下游地区史前文明进程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史迹资料。
此前,余姚市委市政府以建设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核心目标,在政府工作报告、党代会报告中多次提到河姆渡大遗址群保护利用工作。
然而,傅贵荣指出,河姆渡文化保护与利用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系统工程,目前由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具体承担河姆渡遗址群的管理工作,行政级别不高,在工作协调推进等方面存在较大的难度,此外,资金和土地保障方面还存在较大挑战。
2022年,宁波市已委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编制完成了《河姆渡文化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策略研究报告》,傅贵荣建议,在国家层面的指导和支持下,参照申遗策略研究报告提出的路径,有序推动河姆渡文化申遗前期准备工作,争取早日列入申遗预备名单。
傅贵荣坦言,对照世界文化遗产的6条价值标准,河姆渡文化的潜在突出普遍价值研究与提炼尚未成熟,还需要依托国内、国际专业人才。
“文化要解以致用,打造硬支撑。”傅贵荣说,余姚文化底蕴深厚,自2020年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启动“文化基因解码工程”以来,余姚市不断延伸文化触角,深入挖掘优秀文化基因的丰富内涵。
据悉,当地成立“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工作机构,组建市、乡镇(街道)两级解码工作组,并组织文化名家、本土专家,以转化利用为导向,多次召开座谈会、推进会,开展全面调查和重点解码。编制了《余姚市“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实施方案》《余姚市解码文化基因促进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深入挖掘河姆渡文化、姚江文化、红色文化等丰富内涵,进一步梳理家底。
傅贵荣说,当地梳理出“河姆渡文化”“阳明故里”“浙东抗日根据地”“姚剧”等文化标识,并将文化元素融入到市公共文化中心设计中,增加公共空间中的文化元素表达,打造余姚文化地标,目前已投入使用。同时坚持通过文艺创作、宣传活动、文创产品等多元化呈现,让文化基因解码更具“烟火气”、更接地气。
余姚市还将文化基因融入文艺演出、节事活动、文旅线路推广等,让文化浸润千家万户。比如,举办阳明文化季系列活动、河姆渡文化旅游节,推出文化研学体验游、“养心之旅”精品线路等。
“作为一代儒学宗师、心学思想体系创立者王阳明的故里,余姚将阳明精神融入城市血脉,在挖掘、研究、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让传统文化得到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傅贵荣介绍,当地施行的“道德银行”践行激励平台,以“有德者有所得”的理念,让践行良知的“余姚好人”成为市民群众争先学习的榜样,让阳明故里真正实现人人致良知、个个讲文明。
“高质量解码文化基因、高效率推进文旅融合、高水平建设文化标识”,是傅贵荣理想的文化现代化。在他看来,让丰富的文化基因真正成为“历史的馈赠”,才能为共同富裕先行市建设提供源源不断地精神动力和强大支撑。